“一条线性发展的逻辑,一条向静止的,非文字和非真实的艺术史发展过程已经走到了终点。”德国学者贝尔廷先生如是说《艺术史的终结?》(1987)
古典艺术漫长岁月中,尤其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其实一直是一件集体的事业:沿着线性的轨迹前进,大家一起解决空间问题,透视问题,目标就是在二维空间魔幻出三维立体以致使画面更准确,更逼真。
后来进入了现代艺术时期,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虽然艺术中更逼真的标准暂时边缘化了,但主流艺术依然是沿着线性的轨迹发展,它先是抛弃叙事性牺牲了逼真,然后抛弃文学性牺牲了笔触,最后抛弃情绪性走向了平涂,直至直接展出一块一无所有的画布。
我们因此看到,即使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在形态上判然有别,但线性发展的逻辑不变,有所区别的只是:古典艺术走向的是极真,极像;而现代艺术走向的是极简,极少。
“艺术史”这个概念,虽然出现的较晚(1550年),但直至1960年,这之间的艺术史家大多是沿着以上线性的思维来书写艺术史或者说挑选艺术史的,为了书写方便或者说挑选的有标准,还在书写挑选的过程中总结归纳出一个一个的“框儿”:即把艺术从许多个案中挑选出来,归纳成共性定理,科学划分为一个一个的“框儿”(也可以叫风格):古典写实框儿,洛可可风格框,立体派风格框,抽象表现框儿,大色域极简框儿……(在东方则划分为:院体工笔框儿,泼墨重彩框儿,文人画风格框儿)……然后这些框儿被写进艺术史,符合这些框儿的艺术也一并写进艺术史。艺术史就这样先被挑选后被书写了出来。后继的艺术家大多也按着这些各具特色炯然不同的框儿确定自己的名份,墨守自己的地盘。
到了当代艺术,这些框儿忽然显得力不从心了;尤其是遇到给个金框儿也不甘画地为牢的艺术家,这些框儿更是显得束手无策了,于是大家开始反思:
艺术应该有框儿吗?
应该用既有的框儿去圈定千姿百态的艺术吗?
圈不进框儿的艺术可以身份模糊的高调存在吗?
还是该设定新的框儿来圈新的艺术呢?
还是该摆脱所有的框儿让所有的艺术都抛弃名份撒欢呢?
本次展览旨在通过27位不愿呆在框子里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个案的展示,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把框儿与框儿之间的排列方式由互不干涉的清晰并置,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糊交错重叠咬合。
请大家带着没有“框儿”的眼睛,一起来欣赏“框儿”里“框儿”外的风景。
请大家带着没有“框儿”的心情,和每一幅作品独自相处一两分钟。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